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苦與樂

世事只是人心上的倒影,面對同樣一件事。照映在每一個人心上的倒影,因為角度的不同,遠近的不同,各有其形,各顯其狀。因此有人以此為苦;有人以此為樂。更真實地說,這個倒影,還不只是事件的影子,許多環伺在你我周圍的人,若干程度也遮蔽了影子部分的形體,使原本就已各顯其狀的影子,因人為的因素更顯複雜,苦與樂的界線就顯得更模糊了,它的答案經常是正躺在病床上的人才得以參透的。


文 / 鄭春鴻


世上有苦和樂這兩個東西嗎?換言之,苦和樂是兩個客觀的存在嗎?還是人主觀的感受呢?比如貧窮是苦;富有是樂嗎?失敗是苦;成功是樂嗎?生病是苦;健康是樂嗎?死亡是苦;活著是樂嗎?
佛經裡對於什麼是「苦」,有很多精彩的哲學描寫;但是對「樂」則不強調。我們可以說「苦」是佛教對人生總的看法,縱欲主義認為當下人生是幸福和快樂的,因此要及時行樂。佛教認為這種「樂」不能作為人生的「真相」,因為它的獲得要付出痛苦的代價,在享受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痛苦的副作用。執著和迷戀於人生的快樂是無法坦然面對死亡的,這種痛苦是終極的痛苦。所以「樂」不可能作為現實人生的本質,只可能作為人生不斷追求的目標。
在這個論述上,佛教最引人入勝的是指出,在人人都尋求解脫、渴望離苦得樂的路上,也恰恰反證了人生處於痛苦中的事實。佛陀正是透過對人生種種現象的考察洞悉人生的真相,即「苦」諦。
佛教的最大快樂,應該就是涅槃境界。通過修習八正道,一切煩惱永盡之後就可以不再入「六道輪迴」受苦。而所謂「涅槃四德」所指的「常樂我淨」,「常」指壽命無限,「樂¬」指幸福無憂,「我」指絕對自由,「淨」指情操高尚。煩惱永盡,也就是不再傻乎乎地追求所謂快樂,這四德才得以成就。
基督教《聖經》上,神似乎沒有特別指出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倒反而是人對苦樂特別敏感,總要求神使人趨樂避苦,並且相信愛神的人會有喜樂,至於罪人,神必會給他勞苦。「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 (傳 2:26 )。可見,《聖經》上確實是有「苦」和「樂」這兩碼子事,而且指出擁有喜樂的人,是神所特別祝福的,除了喜樂之外,他同時被賜予的包括智慧和知識,至於這後兩者是使得這個人得到喜樂的要件呢?還是它是喜樂之外的兩件不同的禮物呢?
我們之所以這麼理解是因為︰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知識是讓人有智慧的養分。一個有智慧的人,所見的人間風景,自是與平凡人不同。平凡人以為的「苦事」,有時候在他看來是「上帝化了妝的祝福」,所以他可以苦為樂;別人以為的「樂事」,有時候他卻引以為苦,避之唯恐不及,因為他已經預見此樂之後,大難可能就要臨頭。
至於什麼是苦?什麼是樂?《聖經》上似乎沒有明確的指稱,倒是可以從若干經文中發現,苦與樂除了客觀的存在,它也是人內心主觀的感受。「有人至死心 中 痛苦、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伯 21:25 ) 這樣看來,福樂若有滋味,似乎出自人主觀的感受;這裡說的「心中痛苦」也是人自我認知的苦,這個苦事有時候真的是神要「修理」他所帶來的痛苦?但有的不是真的苦事,而是「上帝化了妝的祝福」,只是因為人的愚昧而無法察覺。
人之所以「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可能是因為他一輩子都在受到神的處罰;也可能是他看不出神在「修理」處罰他,是給他得到獎賞的機會。以神的憐憫,人應該前者是不可能的。基本上,喜樂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求你照著你使我們 受 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詩 90:15) 換句話說,喜樂不可能平白得到,它的前奏永遠都是受苦和遭難,「不禁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而且,這裡的「日子」和「歲月」,看來時間還不會太短。
而且,人生似乎是註定「苦多樂少」的。「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快樂至極,就生愁苦 。」(箴 14:13) 這裡提到的是沒有絕對的「樂」;也沒有絕對的苦。
喜笑間,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憂愁;樂極生悲,沒有節制的快樂,愁苦會隨後就來。而且「苦」與「樂」的 感受,可以說是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裡的喜樂,外人無干。」(箴 14:10)
大衛因為敬畏上帝,並且對上帝的愛深信不疑,因為他把所有苦事,都當做神對他的造就。「顯我為義的神啊,我呼籲的時候,求你應允我!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寬廣;現在求你憐恤我,聽我的禱告!」(詩4:1)。不過,他唯恐自己的智慧不足,以至於無法了解神在每一件困苦之事背後的美意,也害怕自己因為軟弱,無法熬過神的磨練,因此要求神在困苦中,讓我們更寬廣。
看來苦和樂有它客觀存在的一面;也有它隱含在背後的意義。前者比如生了癌症重病,哪都不能去,什麼都食之無味,不可謂之不苦;後者比如大病不死,以自己生病的經歷,去安慰其他的病友,讓他們有信心面對治療,智慧使他在苦中找到出口。
世事只是人心上的倒影。面對同樣一件事,照映在每一個人心上的倒影,因為角度的不同,遠近的不同,各有其形,各顯其狀。因此有人以此為苦;有人以此為樂。更真實地說,這個倒影,還不只是事件的影子,許多環伺在你我周圍的人,若干程度也遮蔽了影子部分的形體,使原本就已各顯其狀的影子,因人為的因素更顯複雜,苦與樂的界線就顯得更模糊了,它的答案經常是正躺在病床上的人才得以參透的。

你的回憶錄可以寫幾頁?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確,人生浮泛,如夢一般,能有幾多歡樂?你曾經想過寫回憶錄嗎?無論口述歷史或本人撰述,猜猜看!你的回憶錄可以寫幾頁呢?

(圖片說明)平凡的人和兒子(我和小犬勝己)玩玩牌,找一張塞尚的名畫(玩牌)委身進去,乾坤大挪移之下總算也可堪載述啦!(畫家呂月華的油畫作品)

文 / 鄭春鴻


吾友任君尊翁任宗祥老先生九十大壽,在壽宴上來賓都獲贈一本的回憶錄。沉甸甸地一本600餘頁,我一看還只是「上冊」。任老先生在宴席上告訴大家,回憶錄的「下冊」還在寫作,如果進度不變,預訂在一百八十大壽當天為發行之日,聞者莫不深受鼓舞,原來生命可以這麼有盼望。任老先生從年輕就熱愛生命,勤儉自持,家裡的粗細活兒都不假他人之手,木工自己做,自己下廚,有些連食材,比如麵條也要親自動手做。他從不虛渡一刻的光陰,並且盡力使每一件小事做到最精彩,可以寫入回憶錄的題材多,當然要寫到一百八十歲了。

胡適之先生一生鼓勵人寫傳記,他提倡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應該將自己的一生記錄下來,作為史料的一部分。他對女性自傳作品尤其很看重,近代中國女性自傳中,趙元任的太太楊步偉和名媛毛彥文的自傳,就是出自胡適的獎掖和鼓勵。除了鼓勵大家寫傳記,胡先生以身作則,他的《胡適留學日記》、《四十自述》鉅細靡遺地載述中少年胡適的讀書與心情。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確,人生浮泛,如夢一般,能有幾多歡樂?你曾經想過寫回憶錄嗎?無論口述歷史或本人撰述,猜猜看!你的回憶錄可以寫幾頁呢?何不趁現在我們都還活著,學習任老先生,把每一天都過得很精彩,不求驚天動地,至少是可堪載述的。


(圖片說明) 圖片是回憶的重要線索。部落格上可以做到圖文並茂,是回憶錄的重要型式之一。這封信是三、四年前我寫給家母的信。我告訴母親,見到老照片復活的喜悅。

我在和信醫院主編的雙周刊過去曾刊出多位癌症病友的「部落格」文章,並鼓勵大家起而效之。因為經營「部落格」的病友,比一般病人顯得更有活力,不但不需要他人的精神支持,每天要花一兩個小時在線上鼓勵病友。當他們為別人打氣祝福的同時,自己所得到的祝福更大。
《癌症》期刊最近刊登英國研究,發現心理憂鬱的癌症病人,死亡機率明顯高出25%;若已診斷出罹患憂鬱症,機率更高達39%。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病人不必為此強顏歡笑,而應適當排解憂傷情緒。精神科醫師則指出,有信仰的支持,人會比較容易喜樂。這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了26個研究報告、共9417個病患個案的結論。報告指出壓力、情緒憂鬱等心理因素,確實可能對免疫系統或荷爾蒙造成影響,進而影響病人存活時間。
你經常心情很低沉?很悶嗎?每個人都可能經歷悲傷、憂鬱(depressed),但不一定都有憂鬱症(clinical depression)。宣洩憂慮、自療悲傷的方法很多,透過寫作、講述與反省,來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這是遠離傷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您習慣文字表達,最好寫作;無此訓練,也可能錄音(MP3錄音機很便宜),每說出的一個故事來,除了是你的人生註腳,也將是助您踏上另一個人生階梯的動力。

心的低吟


我們知道一個「對的人」是靠不住的,人生是不斷地「除錯」的過程,神等待我們,我們也應該學習祂,一直等待別人成長、一直鼓勵別人做對的事,一直為他禱告。

(圖片說明) 我們心中的那一個亞當,讓我們只要稍歇一刻就軟弱下來 (畫家呂月華小姐仿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

文 / 鄭春鴻


我們在教會得到了安慰之後,很希望家人也能夠受惠。一次,有一位教會的姐妹打電話給我的妹妹,鼓勵她到教會來和大家分享生命的經驗。大概是這位姐妹太熱心了,妹妹有一點受不了,就對他說:「謝謝你的好意,我暫時挪不出時間來,而且我的家庭很幸福。」妹妹說話很坦誠,她之所以不急著到教會,主要是因為她的「家庭很幸福」,或許她的想法就是家庭「比較不幸福」的時候才有必要上教會,等到有需要的時候,她再考慮撥出時間來。

和妹妹有相同想法的人,其實非常普遍,大家總認為只要我們平常不做壞事,就算敬鬼神而遠之,上帝佛祖阿拉又奈我何?沒有信仰人有時還這樣推理:「那些上教會或是求神問卜的人,也許是幹了什麼壞事,心裡不安,才去求神原諒的。」

教會生活成為家庭重要的活動之後,我忽然發現了一件事。我問內人:「到教會來的人,好像都是一些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比別人更辛苦的人。他們不是夫妻關係有問題;就是親子溝通相處上有困頓;要不就是做生意失敗;職場上的人際關係不理想;有不少人得過重病,有的現在還在治療;有些人過去在精神上有嚴重的傷痛,直到現在還沒有脫離陰霾和憂愁。」這難道就應了妹妹的話嗎?不幸福的家庭、不健康的身體、受打擊的心靈才會去找上帝;而至於那些「不必」上教會的「幸福家庭、健康身體、快樂心靈」,難道才是上帝祝福的嗎?

我的觀察並沒有錯,教會的弟兄姐妹確實分別都有一些壓抑在心裏無法解決的難題,不過,那些在教會以外我們的親朋好友呢?他們縱使外表光鮮,做事利落,但在他們的生命中,他們的內心深處,就真的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那麼勇敢、果決和成功嗎?他們從來都不猶豫、躊躇、跌宕嗎?非也。一般只是沒有特別的機會,讓他對自己的人生作深切的反省。而生活細節未經仔細地翻攪,是不容易察覺出有任何問題的,抑或應該這麼說,其實我們生活上有什麼疙疙瘩瘩,自己心裡是有數的,只是要去深究這些問題必須要有一定的勇氣,而並非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意願去摳弄這些疙瘩。

在教會的時間比較久了,和弟兄姐妹交流的機會比較多了之後,我才慢慢地體悟了一些道理出來。前述那些軟弱的人會來到接觸宗教,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的完全。」(林後12:9) ,上帝本來就是特別應許要照顧弱者,給弱者機會的。

在一次的聚會開始,牧者要第一次來會的人站起來自我介紹。有一位和全家一起來的老人站在眾人的面前,聽他一開口說話,就知道他是一位老基督徒,因為他的用詞格外地溫柔和謙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一直強調:「我是一個軟弱的人,我要拜託大家幫忙我,在我軟弱的時候扶持我。」他面對兩三百位陌生人說這話的時候,言詞懇切,沒有一點客套和虛假,而且眼中泛著淚光。我被他溫柔以及充滿自省的話語感動不已,並且發現感動之餘,他也為我內心的不敢顯露的告白做出了釋放。後來我才知道這位老人,是一位人文素養很高、很有成就的企業家。我相信他在商場上,不會顯現出自己軟弱的一面,但是在他感到安全的情境下,也就是他站在耶穌身邊的時候,他是那麼謙和地承認自己的不足與軟弱。懂得屬靈奧祕的人立刻會察覺到,其實老人家公開承認自己的軟弱,是蒙神喜悅的,因為「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

為什麼人在教會、在面對神的時候會更容易認罪、更容易發現自己的不完全、更願意承認自己的軟弱呢?

首先,可能是因為標準不一樣了,這裏所說的是「人的標準」和「神的標準」不同。在人的標準上,我們日常生活只要做到不犯法就可以了;但是在神的標準上,做到不犯法是不夠的,我們被要求做到不能有「犯意」,甚至要做到積極地祝福、造就別人;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附帶要求,就是不能誇耀自己的「善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不伐善、不施勞」,當你做的事很容易被感謝,甚至不一會兒對方就會拿禮物,或用好聽的言詞來回報你時,你所做的好事,在天上是不被記念的,就算還是會被記上一筆,可能七折八扣打下來,也所剩無幾了,為什麼評鑑這麼嚴厲呢?因為那些無能力報償你而需要你幫助的人還多著呢!我們有什麼理由歇手並且自鳴得意的呢?

我們的弟兄姐妹,他們在一般生活上,在他們的職場上,他們的表現不只是OK而已;通常他們的表現,都比一般人好。但是大家到了教會,在聖靈的帶領之下,很多人就會一下子承認了自己的軟弱,主要是因為在神的標準下,沒有人敢不屈膝認罪的。

這麼一說,好像神非常嚴厲,一點都不寬貸我們的不完全。其實,最奇妙的是神的高標準高到任何人都有進步的空間;但是,神的低標準卻低到可以接納任何罪性再惡大的人。也就是再好的人帶到上帝的面前,都還不夠好;再壞的人帶到上帝的面前,都有得到上帝牽引的機會。

在教會、更容易認罪、更願意承認自己的軟弱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由於教會中人彼此沒有利害關係,大家心裏總覺得身邊有一個大家長,也就是我們的上帝在為我們作主,大家都是祂的小孩,聚會的時候,當自己因為在生命中跌倒而哭泣,或是因為聽到別人講述生命中的哀痛而落淚,都是再自然不過了,大家不會加以掩飾。這樣的情形,在教會之外的人際關係上是不容易看到的。

另外,一個讓神的孩子願意俯首認罪的原因,是大家都相信沒有一個人是絕對剛強的,我們雖然走在神的路上,但是幾乎沒有一天不偏行己意的,禱告的重要正是在此,禱告承認做為一個人的基本軟弱,以及基本罪性,不住地禱告承認我們的軟弱和罪性是不斷重演的,需要神的原諒、鼓勵及加添力量去克服。而當我們蒙神祝福的時候,我們就產生了效仿之心,希望自己活出神的樣式,我們知道一個「對的人」是靠不住的,人生是不斷地除錯的過程,神等待我們,我們也應該學習祂,一直等待別人成長、一直鼓勵別人做對的事,一直為他禱告。

令人尊敬的牧者,有這麼一個共通的特性,那就是他們像金盞菊一樣,都非常善等待。不管是對他們牧養的羊,或是對他們的事工,他們都以超乎尋常人的耐心去面對。我在德州奧斯汀的那幾年,和長老教會的葉明翰牧師有比較深入接觸,他第一個讓我感動的特質,就是具有像大海一樣寬廣的耐心,在此之前我只見過溫柔的人,沒有見過這種無止境耐性的人。葉明翰牧師的耐性,我無以名之,大概這就是上帝對我們的「寵愛」吧!愛加上了「寵」字,指的是這多出來的愛,本來不是我們該得的,而是為父的心腸多添加給我們,讓我們開心的。

和葉明翰牧師一樣的先知,他們把面對的人和事,都加上「時間」作為佐料,他們非常了解人性的軟弱,知道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對了事情,必須要時間和聖靈的祝福慢慢澆灌在這件事情上發酵,才能散發出吸引人的濃郁的香氣。已經醞釀成功的甘醇,因為眾人爭相品嚐之下,或許會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而在大家沒有發覺之下對了很多水,使得佳釀的香郁之氣慢慢變淡;也很容易受到污染,使得甘醇變臭、變壞。誰也沒有辦法保証醞釀成功的甘醇,可以一直被保存絕佳的風味,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禱告,不住的禱告,請求聖靈驅趕繚繞在你身邊的血氣,以及一些貪婪之氣,軟化那些阻撓你的力量。

留堂的孩子


上帝把你我留下來了,必然有他的計劃,總不能獃獃地坐著,該做些什麼呢?黃友棣先生有黃友棣先生的答案,你有你的答案,我有我的答案。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吧!

(圖片說明)媽媽手寫她的六個孩子的生日

文 / 鄭春鴻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畔,多美麗啊……」以《杜鵑花》歌曲聞名的作曲家黃友棣先生,最近病逝了,享壽一百歲。版權觀念高漲的今日,黃友棣先生卻早在2001年預立遺囑,強調「全部音樂作品皆可供人自由印行、演唱」乃至出售,「全無限制」,數年前為黃友棣先生拍攝紀錄片《留堂的孩子》的導演王志成說,這正是黃友棣先生「推廣音樂」的終極實踐。
王志成指出,黃友棣先生說曾有算命先生指他中年就會過世,因此他努力推廣音樂、作曲,急著把想做的事做完,沒想到活過了中年。他因此感嘆說:「我就像個留堂的孩子,其他同學都放學回家了,只剩下我。」紀錄片片名也因此取名「留堂的孩子」。
黃友棣先生以「留堂的孩子」的自喻,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盤桓。它令我想到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祖母告訴她說:「每個人都有一棵自己的樹,生長在森林的高處。腦筋聰明的靈魂會記得自己是從哪一棵樹來的,走進森林站在自己的樹下,有時會遇見老了之後的自己呢!」小時後的大江會一個人走入森林裡,等待著遇見老了之後的自己,準備問他:「人為什麼要活著呢?」
多數人確實到老都不了解「人為什麼要活著呢?」但是,對「留堂的孩子」來說,在空曠曠的教室裡,燈都熄了,大家都在外面玩了,都回家去了,為什麼自己兀自一人還坐在位子上不回家呢?他心裡倒是清楚得很。
可能性之一:他的功課沒有做完、沒有做好,他被老師留堂,要把功課做完做好,才可以回家。可能性之二:他自己想要留下來,多做一些什麼,這些事白天鬧哄哄不能做,必須一個人靜思細作才能完成。黃友棣先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留堂了,但是他沒有獃獃地坐在位子上,他為人間、為安慰世人留下了好聽的歌曲。
其實,「留堂的孩子」豈只黃友棣先生,存活下來的癌症病人也都是「留堂的孩子」。癌症的治療三、五年,十分漫長。過程中總會遇上幾位談得來的病友。友誼剛剛開始,故事正待延續,難免要聽到有人已經先放學了。病友的離去,似乎也帶走自己部分去思之情,而偏偏那心思一片片疊在一起,還不足以帶走自己,於是就成了「留堂的孩子」。
上帝把你我留下來了,必然有他的計劃,總不能獃獃地坐著,該做些什麼呢?黃友棣先生有黃友棣先生的答案,你有你的答案,我有我的答案。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吧!

紅唇褪色之前


在人生的邊上,在紅唇褪色之前,我們才看到人生並不是無際無涯的,每一個明天都是上帝的恩典,也都是上帝對我們的期待,祂都在看著,我們到底都幹了哪些「好事」?

(圖片說明)怎樣過完一生才算沒有虛度?去做該做的事,莫遲疑!而不是把自己打扮得雄壯威武

文 / 鄭春鴻


台中角頭翁奇楠槍擊命案槍手廖國豪,日前主動向警方投案,結束亡命生涯。當他被問到:「你為什麼會犯下這麼多的案子?」時,這位年輕人靜靜地說:「都是台灣教育害了我,你知道我是很早就被老師放棄的一群人嗎?……」

怎麼去幫助那些成千上萬的「準廖國豪」

接著,我們從新聞中看到廖國豪的國中老師出來喊冤,說他們對廖做了幾十次的家庭訪視,他的導師也都對廖進行輔導。「他走偏了,應該不是我們學校的問題」。也有人說:「陳水扁才更該是『害』了廖國豪的元凶,那個杜正勝也該負起責任。」
不過,廖國豪的姨婆說:「畢竟是自己做的事,要怪誰?」
的確,殺了人還有什麼話說呢?
但如果我們不想要再看到第二個、第三個廖國豪,一直去怪已經犯下滔天大罪的孩子是沒有用的,而應該去想一想,大家應該怎麼去幫助那些成千上萬的「準廖國豪」,使他們回到正軌。
歷史在看我們做了什麼,歷史也在看我們沒做了什麼。

怎樣過完一生才算沒有虛度?

廖點名了老師,或許是脫口而出,而究竟廖國豪走向不歸路的真象是什麼?並不難看清楚,不是去烤問廖國豪,也不必叫老師「坦白從寬」,而應該說是廖案給我們都有了自我審視人生意義的機會,追問著我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面對包括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同事,我們「沒有積極做什麼?」,我們怕惹禍上身?我們自私希望別人不好,才顯得自己好?還是我們根本就是既得利益者,明知自己是幫凶還是任它發展?
當過老師的人,在學校帶過孩子的人,包括教官及行政人員不妨捫心想一想:
「在一生的校園服務工作中,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孩子嗎?當孩子不聽話、家長不講理,你就這樣放過不管嗎?」抑或是根本就沒有放不放棄的問題,你只不過把校園的工作當做糊口的職業,你只管把每一堂課都給按進度上了,至於校園霸凌(bully)愈來愈嚴重,台灣有六成五的孩童被欺負。教育部調查10萬名國中生,約3萬多名國中生被打,1. 2萬多名國中生被勒索。「你為多少個被打、被欺負、被勒索的孩子打抱不平?」
「你為多少個打人、欺負人、勒索人的孩子開導過?為人師表一輩子,你總共為此花了幾分鐘的時間?」抑或是,你說我可沒管訓導的事兒,何況那是他們家的事,你一點都不在乎,也不覺得那是你的事,沒什麼放不放棄的?
這不是在吐老師們的「嘈」,而是在全面地思考,當一個人選擇了某種職業,尤其是「非營利事業」,我們將怎樣過完一生才算沒有虛度?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廣義的「公僕」共同特點

應該想一想自己這一輩子都幹了哪些「好事」的,不只是老師,「非營利事業」也就是廣義的「公僕」,除了老師之外,還包括醫師(絕大多數的台灣醫師等於是健保局的公務員了)、律師、法官、神職人員(牧師、神父、法師、道士等),以及廣義的公務人員 (包括公家機關的職員、警員、消防隊員、稅務員、軍人等) 和媒體的從業人員等應該都在列。老師代表真理;醫師、消防隊員代表博愛;法官、律師、警員、媒體的從業人員、公家機關的職員代表正義;神職人員代表慈悲。我們特別點名所謂非營利事業的從業員,是因為社會會亂,就是這些人不再標舉他們所從事的職業的本質。
這些廣義的「公僕」的職業有幾個共同點:
1) 「入行不容易,進門趕不走」,做了老師、醫師、律師,做了警員、消防隊員、稅務員、軍人、國家公務人員,基本都是幹一輩子,很少中途改行。
2) 他們幾乎是國家,也就是全民「包養一生」的「榮譽公民」。在街口賣水果的歐巴桑到八十歲還要叫賣。「公僕」服務滿25年就翻身了,全民要變成他的「公僕」養他一輩子。
3) 他們的子女也拿國家的「教育補助費」,沒有繳不出學費的問題,都是國家栽培的。
4) 執業的時候穿著特別的服裝,表示中立、專業、公正等。
5) 面對服務對象,不能開口閉口就談「錢」。
6) 執業的時候盡多少力氣,基本看不出來,所以常被成稱為「良心事業」。
7) 這些職業的從業員很容易推過諉責,可以提出千百種理由說錯的都是別人;自己一點都沒錯。
8) 幾乎都是大眾討好、送禮、送紅包的對象。
9) 表面清高,背地狗皮倒灶的大有人在。雖然是「背後」做壞事,卻是「公開的祕密」,多數的情況是連法律都不能拿他奈何。
10) 法律只能原則上去規範這些人,如果用列舉的方式去規範他們,最先倒霉的是大眾。比如「記者法」只有共產國家才有;很多記者雖然品性不好,但是沒有民主國家用法律來規範記者,唯恐傷了言論自由。
11) 有錢也不太敢招搖,不敢開朋馳的,不敢住華廈,因為怕被人笑、被人懷疑貪污。(這一條已經鬆動了,開名車住華廈的公務員越來越多了)
12) 很多人對這些職業的從業員,人前抬舉、吹捧;人後吐口水。

廣義「公僕」和純服務業有何不一樣?

或許你會說,上列的這些職業,他們也都是薪水階級,靠勞力賺錢,他們為什麼要跟商人、飛行員和司機、廚師、服裝設計師、售貨員等純服務業者不一樣呢?憑什麼要被要求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幹呢?讓我們來想像一下,上述的廣義的「公僕」如果有了以下的言行,你可以接受嗎?
1) 老師對全班同學宣佈說:「你們有參加老師家教班的人,座位排在前半段,可以來問問題;沒有參加老師家教班的人,座位排在後半段,自己自修。」
2) 醫師對病人說:「每一個病人都像你問這麼多問題,我一天哪能看300個病人,還有很多人等著呢!」
3) 法官對被告的律師說:「晚上我會到光明夜店去消遣一下,你找人去埋單。」
4) 警員對因被搶劫來報案的女孩說:「你才被搶5000元,能不能請你不要報案。被搶5萬、50萬的都還沒破案呢!」
5) 消防隊員抱怨地說:「一口氣10間房子都燒起來。你等一下,我得先去為議長公管噴水,因為我們消防局的預算操在他們手上。」
6) 軍人對勤務兵說:「你開吉普車去接一下我女兒,她的鋼琴課快結束了。」
7) 牧師說:「我得先去幫謝議員禱告,因為他是大戶,可以讓我們教會會眾的人數增長,我門才能拯救更多的靈魂。」
8) 尼姑和尚拿起算盤說:「我們應該坐下來討論一下如何讓香油錢逐月提升。也許我們可以買點台積電股票。」
9) 公務人員:「你沒看到我桌上的公文那麼多,你只要去ATM一下,我會把你那一個案列為最速件的。」
10) 新聞記者說:「我寫報導,報社是要付我稿費的。明天你如果不想在報上看到這條關於你的新聞,不如你來付我稿費好了,一個字10元就好,我們爬格子的人賺的可是辛苦錢啊!」

不過是想請您看一部好電影

我想沒有人會對上述的言行有所認同的。為什麼?因為這些言行發生在他們身上「有礙觀瞻」,和社會的期待、社會的價值觀差太遠。
台灣的醫師幾乎都是健保局的公務員,從上列廣義公僕的特點,醫師也不妨想一想:
「你當了一輩子醫師有沒有拿病人的身體開玩笑?有沒有因為要多賺錢,要「練刀」、「做實驗」,而去開不必要開的刀?有沒有為了賺錢開不應該開的藥?叫病人去做不必要的檢查?為了A健保的錢,不必住院的病人也留人家住院?」「你門診看病人,每個人都給幾分鐘的時間,他稍微想多問一些,你會不耐煩暗示他可以離開了嗎?」「你曾經因為不斷地努力,使病人少受很多苦、少花很多錢、也替健保省下很多錢。這樣的事,你做了幾次?故事說來聽聽。」「你認為做醫生和一般的服務業、一般的商人有什麼不一樣?」
失業人口多,當軍人竟然鹹魚翻身。軍方官員表示:「錢沒有想像中好賺,想清楚才來,比較不會失望」。他說,軍人雖然擁有良好的福利制度與津貼,但因軍人的身分與任務關係,志願役軍人可能在山巔外島服役,也要嚴守行政中立,更要鍛鍊體能,
全國的軍人當然也有必要反省自己:「你做軍人一輩子,還上校、少將退役,雖然沒有上過一次戰場,但是你做了什麼保衛國家的貢獻,可以大聲向老百姓述說的事?」還是你認為只要你存在,即使去喝花酒,也算在保家衛國了?
特別是全國的公務人員或許也可以仔細地想一想:
「你當了一輩子的公務人員,你經手的業務,有幾件案子,你真正是從到尾不推拖拉,靠自己的責任心、榮譽感、克服萬難把它做成功的?」「你在工作上,曾經發現哪一個環節可以改進,經你不畏強勢,終於改變了制度,不但節省公帑也方便民眾。」這些事兒,你一輩子做了幾件?
也許你就是偏偏沒有「故事」可講,不過你抗議被這樣咄咄逼人地追問。
「我雖說沒有功勞,可是總有苦勞。我安份守己、不偷不搶,不遲到不早退,數十年如一日,你還要我怎樣?」你開始有點惱火地這麼說。
「哦!請不要緊張,我不過是想請您看一部好電影。」

職場的「夢幻藍圖」基本不變

我特別要推薦一部黑澤明在50年代拍攝的經典名片《生之欲》(網路拍賣場很容易就買得到) 給全國的廣義「公僕」們觀看。如果馬英九總統下令,全國公務員都要看,國運一定昌隆,比辦十次花展更有效。
這是一部逼著我們審視人生的電影。本片描述一個得胃癌晚期的「模範」公務員老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所遭遇的種種。最令人感動之處在於故事描述一個人在人生的最後的歷程中,突然領悟到人生的真義與生存的價值,借著主角的遭遇與行為,將一個「人生活著有什麼意義?」這樣嚴肅但抽象的問題加以具體化。
故事從一群市民來市政府市民課,七嘴八舌地反映排汙問題開展出來,市民課把問題踢給公園部門,公園部門踢給交通部門,皮球這樣輪番在市府所有基層部門之間踢了一圈後,又返回市民課,而那個埋頭於連篇累牘的卷宗之中面容愁苦蒼老的市民課長,就是渡邊。
渡邊先生,這個三十年沒有請過一天假,是一個行屍走肉的傢伙,實際上早已經死了二十年,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住飯碗,「因為這個世上,保住飯碗的最好方法,就是什麼也不做。」他是一個把自己包裹很嚴實的人,了無生趣,循規蹈矩,每天晚上把自己的西服褲子折好,放在枕頭底下壓著,幾乎不買新帽子。
任誰看到這裡,都會嫣然一笑,時間已經過了半世紀以上,現在的台灣公家機關、公務人員,和五十年代的日本,有什麼不一樣?「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到現在還是職場的「夢幻藍圖」。不同的時代卻有相同的人性背景。

只是吃飯睡覺,生命的意義何在?

故事開始有了轉折,黑澤明開始演繹他的人生哲學,也強迫觀眾逼視自己的人生。渡邊先生得知自己胃癌已經晚期後,死亡的陰影佔領了他的整個心靈。
他曾想在自己的親人那兒得到安慰,可是無意中發現兒媳在意的只是他的退休金。他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就像他在市政廳面對的公文一樣但求無過,一點熱情也沒有,已冷漠僵化極了;在朋友的慫恿之下,他也試著到聲色場所放縱自己的身心。希望在麻醉和縱欲中忘卻一切,但是,酒醒後卻更虛無,墜入無底深淵,醜陋的面目連他自己都感到害怕。
後來,在和那個向他辭職的年輕女下屬的交往中,他漸漸被她鮮活的,快樂的生命所觸動,在她已經厭煩他的糾纏的時候,渡邊痙攣著面孔對她說:「你為什麼這麼不可思議地活著,我也想像你那樣活著,我這個木乃伊。」
她回答他只是吃飯睡覺而已。
「只是吃飯睡覺嗎?那生命的意義何在?」渡邊困惑地說。
故事到此,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最近一次和朋友討論生命的意義何在?(必須超過半小時,言之有物的討論),是在什麼時候?都談些什麼?對你的未來有哪些影響?」
抑或是,你從來就未曾自己或和別人談過生命的意義何在?這樣的問題?倘若如此,哪一天,你也學學渡邊先生,在某一次餐敘時,突然問大家,或某一位朋友;「生命的意義何在?」你看看對方是什麼表情和反應。
年輕的女同事被渡邊歇斯底里的神情嚇著了,拿出她在工廠裏做的玩具兔子,回答他:「我製作它們的時候,會想像自己和全日本的小孩一起玩。」在他們說話的時候,餐廳裏有一大群開生日宴會的年輕人,當渡邊醒悟地往樓下奔去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唱生日快樂。
的確,人如果日復一日,只是吃飯睡覺,對老闆搖尾巴;膩在上司身邊,順著上司的話再講一句更肉麻的話,那麼跟貓狗有什麼不一樣呢?為什麼我們不常和人彼此提醒討論「生命的意義何在?」

排除所有困難人性散發光芒

渡邊回到家中,常把自己的褲子放在枕頭壓著,突然之間悲哀湧上心頭,他一頭鑽進被窩裏哭起來,牆上的兩張獎狀似乎告訴他三十年來的工作全都是表面功夫沒有意義,他的生命虛度了,在後來與年輕的女部屬的交往之中,她無意中說:「三十年工作沒有一點錯誤,您至少可以休息六個月!」
在渡邊聽來,這一語雙關的含義,又是直接刺中他的心事,
渡邊終於在死前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事,就是影片開頭市民反映的社區污水問題,他在本來因積汙帶來疾病流行的貧民社區修建了一個公園,在修建的過程中,他排除所有的困難,幹勁十足,本來快泯滅的人性重又散發光芒。
渡邊在一位年輕的女部屬的幫助下,親自督促建設社區公園。他逐漸得到了社區民眾的擁戴。

親情裏尋找安慰也不見得如願

在渡邊獲得自我的救贖之前,有兩個事件堪稱重要,如前所述。當人生命將盡,去日的回憶就紛至遝來,在渡邊的眼中,兒子就是往事的化身符號,在他的眼前,又出現了妻子死後,他獨自一人撫養兒子的一幕幕場景,在追憶中,他深情地呼喚自己兒子的名字,此時樓上的房間答應了一聲,他激動地往樓上爬,但是卻傳來兒子沒好氣的聲音,他讓渡邊關好大門,在兒子懷疑他與年輕女職員之間有私情,嚴厲地訓斥他的時候,本來要告訴兒子自己病情的話吞回去,在親情裏尋找安慰的路阻斷了。當他回到家中時,卻聽到唯一的兒子和媳婦想利用他的退休金及儲蓄,到外面另組小家庭。

聲色犬馬中找不到靈魂的出路

 渡邊遇見小報專欄作家後,他們一起在縱情聲色之中尋求麻醉,影片給我們展示了聲色犬馬的眾生相,但是,渡邊尋找出路的靈魂卻不能認同這一派喧鬧,鋼琴師問他要聽什麼歌,他點了那首「人生是短暫的」。在樂聲中,眾人又開始跳起舞來,但是隨著渡邊蒼老悲涼的聲音響起,大家都驚異地沉默下來,在歌聲中,渡邊淚流滿面。
 在和作家回程的車上,兩個妓女坐在旁邊,一個在數錢,另一個在對著化妝鏡忸怩作態,離開了喧鬧背景的幾個人,都顯得疲憊醜陋,渡邊下車小便,作家迎上前去,兩人分別看清了對方的臉,作家嚇得後退了幾步,鏡頭此時俯拍,渡邊的臉陰暗麻木,充滿了死亡的臉。

救贖應該從自我從內部開始

 渡邊的重生之路,似乎告訴我們別想在外部世界得到安慰和救贖,無論是在職場上行屍走肉的生活,還是應朋友的邀請去放蕩麻醉自己,甚至一廂情願地乞靈於親情愛情,都不能讓他得到最根本的靈魂的安寧。故事告訴我們,要得到心靈的滿足與安寧,無法外求,救贖首先應該從自我開始,從內部開始,生命的要義,就會在不斷的追尋與行動中顯現出來……

誰能知道沒有明天

他的死,可能讓觀眾感動和震撼,不過,在現實的人生,他的死並沒有影響到誰。除一位同事有點傷心,大家關心的只有他死後辦公室的職位變動,足球還是照打,沒有人意識到渡邊之死。
人生是短暫的!而且,人是渺小的,沒有哪個位置一定要哪一個人在,明天的太陽還是豔麗地從東邊升起。
在快要完工的公園裏,下起大雪,他坐在鞦韆架上,平靜地唱起了那支歌謠:
「人生是短暫的,少女們,墜入愛河,在盛開的紅色從你的嘴唇褪去之前,在你的激情,冷卻之前,你們這些人,誰能知道沒有明天……」

我們到底都幹了哪些「好事」?

在人生的邊上,在紅唇褪色之前,我們才看到人生並不是無際無涯的,每一個明天都是上帝的恩典,也都是上帝對我們的期待,祂都在看著,我們到底都幹了哪些「好事」?

孰輕?孰重?


約伯記1:21說 : 我 赤 身 出 於 母 胎 、 也 必 赤 身 歸 回 . 賞 賜 的 是 耶 和 華 . 收 取 的 也 是 耶 和 華 。 耶 和 華 的 名 是 應 當 稱 頌 的 。

(圖片說明)我兒勝己(左三)人生上課的第一天,這一刻當然是我特別撥出時間參與,才拍到這麼珍貴的鏡頭。

文 / 鄭春鴻


你想去見某人,他告訴你:「很抱歉,最近我很忙,沒時間見你」;有人請你幫個忙,你對他說:「很抱歉,最近我很忙,沒時間為你效勞。」真的沒有時間嗎?
時間,不是個東西;時間,不涉及有沒有的問題,而是付不付出的問題。時間,永遠是留給自己認為重要的人、重要的事上的。而大家心目中重要的人和事都不一樣,所以舉目一望,可見芸芸眾生各忙各的。見人為相同的事忙著的,稱為英雄所見、意氣相投;見人忙著幹一些自己不認同的事,就說人是瞎忙,是白活了。因此,不給你時間的人,不見得因是你的事微不足道;給你時間的人,也不一定是你的命中貴人。

人生只有遇到一件事,任誰都一定會「有時間」,此刻硬著嘴皮還說「沒時間」的人,他的時間就會被統統收回去。什麼事那麼重要呢?那就是生病;生一場大病。
醫師告訴某人,你得了癌症,要馬上住院。此人會說:「很抱歉,最近我很忙,沒時間住院、沒時間治療嗎?」應該不會吧!他會放下一切,乖乖地去住院、去做治療。人在病中想做一些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比如去旅遊,必須要先向醫師請假,向「癌症」請假,才能稍為脫身,略享常人之樂。
癌症病友交流經常聽到,生病之後,好像換了一付奇妙的眼鏡戴上。以前看到的近物,現在看來很遠;以前不細瞧見不著的,現在成天在眼前晃來晃去。以前以為美,時刻想要收歸己有的,現在已經不再那麼傾心;過去本來覺得自己天生應得之物,比如女兒的一笑,現在卻發現它是人間至美之物,只要是能抓到一點尾巴就感到十分幸福了。
我們常聽人說要尊重生命,究竟尊重生命是什麼意思?癌症病友也都有自己的看見。尊重生命基本包括兩個事兒,一個是尊重他人生活方式的選擇;一個是尊重他人( 擴而大之就是萬物) 生存的權利。
換句話說,不要看別人做的事都是鳥事,自己做的才是正經事,只要不侵犯他人,不作姦犯科,鐘鼎山林,陽春白雪各有所好,勉強不來;自己有能力上館子吃一客1,000元的套餐時,要看一看身邊的人是不是只吃得起滷肉飯。幸福,如果自以為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而刻薄他人,不但富貴理無久享,出門可能就發現自己的朋馳車輪胎被戳破了。
最近,我收到一封電子信,寄件人是我敬愛的老師。標題是「永別了!我的朋友」。收件人都是老師的門生故舊。我嚇得一邊禱告,一邊打電話給老師。鈴了幾聲,接電話的人是老師。她說:「你也收到了,是嗎?」事後,我跟老師寫信說:「那天,我聽到老師的聲音,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要時常跟生命中摯愛之人聚首啊!」老師說,因為駭客代寄的那一封惡作劇的信,她接到很多親友慰問的電話,感到欣慰與珍貴。
您跟摯愛之人,父母親、您的子女、曾經拉你一把的朋友,你困境時給你安慰的人,更重要的是你的妻子、你的先生。你跟他們最近一次談話(吵架不算)超過10分鐘,是在什麼時候呢?你收到來自於他們,這種不知是真是假的電子信,你會如何呢?人生事,孰輕?孰重?難道要等到看見一封令人斷腸的信才知醒悟嗎?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生命之柱



癌症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好的治療,但生這一場大病,常令人有生命面臨崩坍之虞。很多病人在治療期間,心中的眼睛突然發亮,他看到在他的「生命之柱」上,還有哪些小木柱在關鍵點上為他承擔著重擔……



(圖片說明)想像有美女為自己作畫,也是一種「不完美的平衡」啊! (鄭春翔攝)




文 / 鄭春鴻


故事沒有那麼美。

的確,當我們正被一個故事感動不已的時候,突然出現一個冒失鬼來花間喝道:「喝!」一聲,把我們從美麗的夢境喚醒,「真是殺風景啊!」你也許會這麼說:「唉!人生沒有那麼美。」老子曾經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說,對自己真正有益的話不會好聽、不美的;但阿諛奉承的話,往往是華麗的,是好聽的,但不可以相信。換句話說,那些說得好聽的故事,往往都是假的,至少沒有那麼美;而對自己有用的,值得參考的,常常是那逆耳、殺風景的橋段。很多人玩過一種叫「疊疊樂」的遊戲,大伙兒把等長的小木條一橫排、一直排,整齊地堆高,然後,大家依次抽出任一木條,一直到誰抽到的木條讓整個疊羅漢的木柱倒垮,他就輸了。我把它稱為「不完美平衡」 (Imperfect Balance)的遊戲。

我常想,人生不也像這個抽木條的遊戲嗎?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就像那堆得整整齊齊的木柱。它之所以那麼整齊、美觀、穩固,是因為有很多人在不同的樓層承擔著不同的壓力,大家扛的重量不一樣,但是彼此相挺,使故事看起來完美。隨著年齡的增長,歲月的更迭,許多原先支持我們的力量,一個一個離我們而去。木柱開始出現了缺損,外觀看來就沒有那麼漂亮了,甚至有些地方看起來已經十分危險,有崩坍之虞。

光陰從不留步,缺損沒有一天停止,當時間越來越逼進終點,木柱即將全面崩潰的前夕,我們仔細看那剩下的幾根木條,它們都在非常關鍵的角落,撐起最大的重量,負起最大的責任。他們所撐住的木柱,雖已經是斷垣殘壁,但他們卻是構築「不完美平衡」的關鍵力量,是安身立命的最後陪伴,也是上帝巧妙的安排及奇異的恩典。不過,很不幸地,它往往也被視為是崩盤的引信,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信靠。

癌症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好的治療,但生這一場大病,常令人有生命面臨崩坍之虞。很多病人在治療期間,心中的眼睛突然發亮,他看到在他的「生命之柱」上,還有哪些小木柱在關鍵點上為他承擔著重擔;他當然也看到哪些小木柱在不同的時刻,因為不同的理由而抽了身子。

更多的癌症病人因為比一般人多了這次近觀自己「生命之柱」的經驗,他記得非常清楚,在故事沒有那麼美,甚至故事越來越看不下去的光景下,自己應該在哪一個角落「蹲點」,即使承受再大的壓力,也要讓一個不完美的故事,有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得癌症有什麼好處,此其一也。

最近收到一則電子信上說,人生成功定義,就在這樣的一條鐘形曲線:「四歲時的成功是沒有尿濕褲子。十二歲時的成功是擁有一班朋友。十七歲時的成功是有駕駛執照。五十歲的成功是有錢。(這是曲線的上半截)。七十歲的成功是仍有駕駛執照。七十五歲的成功是仍有一班朋友。八十歲的成功是沒有尿濕褲子。(這是曲線的 U半截。)您說,按著這樣的曲線說來的故事,還能美到哪兒去呢!